学思践悟“千万工程” 蓄力赋能乡村振兴
——墨玉县村农业村干部学习借鉴“千万工程”专题培训班圆满结业11 月 4 日,由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的墨玉县村农业村干部学习借鉴“千万工程”专题培训班顺利收官。来自墨玉县加汗巴格乡、喀拉喀什镇等乡镇的 52 名村干部,经过 8 天的沉浸式学习,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清晰的实践思路,为此次浙大求学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回溯开班之初,金秋时节的浙大校园丹桂飘香。开班仪式上,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倪加旎热情致辞:“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墨玉县村干部学员致以诚挚欢迎!‘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实施的重大决策,二十年来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此次培训就是要架起经验与实践、科技与乡村的桥梁。” 浙大在数字乡村与美丽乡村建设领域成果丰硕,不仅研发智慧农情监测系统、参与 “浙里乡村” 数字化改革,还助力余村、横一村等成为乡村振兴标杆,甚至通过黄琦老师团队与新疆伽师县合作,培育 “喀什红” 番茄、攻克戈壁农业技术难题,这些实践经验也为本次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撑。
培训期间,课程围绕 “千万工程” 核心经验与墨玉乡村发展实际精准设计。理论课堂上,授课团队汇聚行业专家与学者:杭州市领军人才、浙江省技术能手薛腾蛟,围绕 AI 技术与农业融合展开教学,让学员直观感受智能工具为产业赋能的变革;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梁利华聚焦智慧农业趋势,结合实例剖析科技驱动农业升级的路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浏英分享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解析特色精品村从 “一片美” 到 “整体美” 的打造模式;浙大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金小刚从数字技术角度,阐述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方法;浙大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杜英森解读乡村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浙大管理学院副教授叶春辉分析宏观经济与 “十五五” 政策走向,帮助学员把握发展机遇。
除专题授课外,丰富的现场教学环节让学员实地汲取经验。走访示范村,大家感受“党建引领 + 红色研学 + 生态农业”模式,见证偏远山村通过资源活化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蝶变;在数字示范村,青年团队打造的品牌、村播基地与虫趣科普馆,展现数字技术四年带动村民增收超百万元的活力;在富春江畔的“艺术乡建”村让人眼前一亮,千亩稻田与艺术作品相映,古建筑与新业态共生,村民通过多元方式增收;污水治理、垃圾分类与茶旅融合的实践,呈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赢。每到一处,学员们都积极提问交流,在实景中深化对 “千万工程”的理解,培训期间的分组讨论与专题学习,也让思想碰撞出更多火花。
结业交流时,3 名学员代表分享感悟:有人明确要将“农业与教育、科技融合”思路落地,有人计划以“千万工程”经验推动本村人居环境整治,更有学员表态将发挥带头作用,为墨玉县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大家一致表示,此次学习不仅填补了知识空白,更找到了实践方向,返岗后必将把所学转化为实干动力。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承办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智慧农业领域的学科优势,搭建起跨区域经验交流与学习的桥梁。这既是高校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也为墨玉县培养乡村振兴骨干力量、推动当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真正实现了“培训一次、带动一片、赋能一方”的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