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由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主办、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科技创新联盟协办的何志均先生学术论坛成立仪式暨学术论坛第一期“人工智能协同交叉”研讨会在玉泉校区邵科馆顺利举行。
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郁彬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陈纯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戴琼海教授,新加坡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黄铭钧教授,腾讯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负责人张正友博士,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博士等多位中外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学术演讲。计算机学院广大师生以及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大会开幕式由党委书记彭列平主持。计算机学院院长陈刚教授首先致开幕辞。在致辞中,陈刚院长表示何志均先生是计算机学院创始人,先后创建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和计算机系,是受人敬仰的老一辈专家。本次研讨会就人工智能进行各项学术交流,邀请众多名家,是一场计算机领域的盛会。
计算机学院庄越挺教授随后致辞。作为何先生的亲传弟子,庄越挺教授赞誉何先生人格魅力及其学术贡献,从人工智能的低潮期忆苦思甜,追溯往昔,展望未来。
本次研讨会持续两天共举办了四场次报告会。
研讨会第一场由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主持。在第一场报告中,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郁彬教授发表了题为《数据科学三原则:可预测性、可计算性和稳定性》的报告。郁彬教授讨论了数据科学的三个原则在数据驱动决策中的重要性和联系。她指出预测是检查现实的有用途径,良好的预测暗示着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稳定;稳定性(相对于数据和模型扰动)也是数据驱动结果的可解释性和可重复性的最低要求,它与不确定性评估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可行的计算算法,则不能采用预测和稳定性原理,因此可计算性也是重要的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戴琼海教授作题为《从脑科学到人工智能》的主题演讲。戴琼海院士指出只有通过建立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桥梁,人工智能研究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戴教授重点介绍了所研制的多维多尺度高分辨率计算摄像仪器的进展,包括全脑神经网络的单细胞分辨率功能成像、神经—血管耦合机制下结构信息与功能信息的统一观测、脑组织的免疫保护机理研究与心血管药物的在体筛选等。新加坡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黄铭钧教授做《Rafiki: Machine Learning as an Analytics Service System》的学术报告,向观众介绍AI技术的运用,他从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简述AI在新加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研讨会第二场学术报告会由计算机学院院长陈刚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陈纯教授作了《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的系统研发——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角度》的报告,说明了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向产业化推进的过程。陈院士提出要学习斯坦福大学经验,要“顶天立地”,其中“立地”即是将科技产业化运用,增加生产力。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博士发表题为《破局人工智能应用——从算法到芯片》的报告。他从地平线的简介开始,以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处理器为例,提出了“软硬结合”的理念——软件创新,硬件设计,让软件硬件深度结合,而不是单一发展,以此更好的为人工智能应用做出贡献。
研讨会第三场是学科交叉论坛,由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尹建伟主持。论坛邀请了来自浙江大学教育学、医学、法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等领域教授进行学术报告,推动人工智能协同交叉。教育学院徐小洲教授作了《教育创新与学习革命》报告,提出学习理论要与多种科技相结合,实现教育创新和革命性的变化;邵逸夫医院姚玉峰教授作了《人眼角膜与建立AI辅助诊断系统》报告,介绍了医学专家与人工智能专家进行紧密合作在角膜病图像诊断方面的进展;法学院何怀文教授作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计算机软件缺陷的法律责任》报告,阐述软件缺陷所导致的侵权、人生伤害等法律责任,说明人工智能与法律之间的关联性;经济学院潘士远教授作了《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金融》的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将使规模效应更易凸显,从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领域介绍智能金融的应用场景,简述人工智能与金融的结合;外语学院梁君英教授作了《大数据+语言学》报告,介绍了所在团队近年来将大数据和语言学相结合,所做出的研究成果。
5月4日上午,腾讯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负责人张正友博士做了《3D Computer Vision, Immersive Telepresence, and Robotics》主题演讲,展示人工智能在3D技术和机器人领域的魅力。
值此计算机学院40周年院庆来临之际,学院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学术思想交流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未来将以此为契机,以何志均先生学术论坛为载体,推进学科发展,共绘计算机学院“双一流”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