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祝贺计算机学院三位教师荣获2022-2023年度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

上传时间 :2023-12-04    浏览次数 :541    发布者:胡舸     部门:

 122日,第五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在福建厦门举办,会上举行了“2022-2023年度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颁奖仪式。来自国内40余所高校计算机学科的55位优秀教师成为获奖者,获得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颁发的获奖证书。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汤斯亮老师、张国川老师、董亚波老师(按姓氏笔画排序)三位教师获得此项奖励。

 在此,衷心地祝贺三位老师获得此项奖励,并以此为励,再启新程!


奖项介绍

 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由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指导,由图灵奖获得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教授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教授共同发起,由部分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共同出资设立。

 奖励计划旨在通过对部分高校开展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奖励优秀授课教师,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投入本科教学,改革和探索教学方法,促进高校教师更加重视本科课堂教学,推动中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018年,奖励计划首次在国内C9高校试点实施,从106位参评教师中遴选出26位作为首批获奖教师。2019年,奖励计划参评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了国内40多所高校的10类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本科生基础课程,从参评的130名教师中遴选出54位作为最终获奖者。2021年,奖励计划从受理的41所高校计算机专业257名申报者中遴选出55位优秀教师。至2023年,奖励计划历时四届,共评选出190位获奖教师,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凸显。


人物简介

 汤斯亮,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获奖课程《自然语言处理导论》,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计算、跨媒体分析、分布式图计算等人工智能方向。在相关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与期刊上发表A类论文近百篇,长期担任十余个A类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以及NeurIPSICLR等多个人工智能国际顶级会议的领域主席,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中国电子协会进步奖一等奖(2021)等多项省部级奖项。

 在本科生教学方面,曾获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师奖(2021),两次获得华为云AI名师奖(20202022)。获奖课程《自然语言处理导论》是国内最早系统介绍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方面应用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在近五年间不断完善,涵盖了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领域的最新前沿与热点内容,解决了传统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前沿研究严重脱节的问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从事最新技术应用与研发的兴趣。

 张国川,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获奖课程为“高级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此外他还主讲相关专业课程”应用运筹学基础“和”算法设计与分析(全英文)“。研究兴趣为离散优化与算法、算法博弈论等。长期从事近似算法与在线算法的理论研究,关注计算效率与计算效能的平衡、聚焦计算困难的本质和算法的性能分析。在资源分配、负载均衡等经典问题上取得重要算法成果。2001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2018年获得中国运筹学会科学技术奖“运筹研究奖”。担任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Journal of Schedul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und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等国际专业期刊编委。担任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会议“算法与计算”(ISAAC)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会议“计算与组合”(COCOON)指导委员会委员。

 张国川热爱教学、善于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计算思维,将“研究路线”引入到知识创造过程中,带领学生去重新“发明”经典算法。提出问题、分析思路、环环相扣、水到渠成,使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正确,如何做到,而且要理解不这样做会怎么样。教学效果优良,曾获评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最佳任课教师。

董亚波,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AIOT、时序数据智能处理、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等,主持或参与了20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基金项目,在IEEE IOTIJISTOSN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著作2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

主持研发的系列化超低功耗智能感知技术与系统已经在我国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结构健康监测等多个领域得到实际应用。在国内首次提出采用物联网技术开展野外遗址的微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监测、游客管理和安防监管的技术和系统。研发实施了敦煌莫高窟预防性保护监测体系,得到了国内文物保护领域的高度认可,成为我国文化遗址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样板工程,并在在故宫、良渚遗址、麦积山、宁波保国寺、天一阁等重要遗产地和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温州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项目中得到应用。作为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物保护专用设施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9SC1)委员,参加了3个文物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