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的出国申请总结

上传时间 :2006-06-09    浏览次数 :9793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部门:
  在自己成功迈出赴美深造的第一步后,我希望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对后来人有所帮助。

  申请感悟:

  决心申请前先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为什么要出国,自己会不会喜欢、会不会适应国外的生活。不要为出国而出国,虽然有些跟风出去了结果也过得不错,为什么不相信留在国内发展前途会更光明呢?大多数人无法看得太远,那就根据自己的现状和过来人的经验预测一下,多和师兄师姐、老师们交流。尽可能地制定长远的人生规划,不得已的时候只能拼了,做好接受失败心理准备。此外,对大多数人来说申请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可能会牺牲部分美好的大学生活。最后再提个醒,即使申请成功了,那也只是另一个开始而已。

  个人背景:
  学习成绩:
  平均绩点(GPA): 综合 3.91, 专业课 3.92, 数学课 4.00
  排名(Ranking):前5%
  出国考试:
  GRE, V 430, Q 800, AW 3.0
  TOEFL 620, TWE 4.0
  竞赛与奖学金: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校级、全国和美国赛等奖牌若干
  各种校级和全国级奖学金和荣誉若干
  研究经历:
  学院实验室研究经历若干,感谢陈纯教授,卜佳俊教授和许端清教授
微软亚洲研究院(MSR Asia)媒体通讯组(Mcom Group)半年访问学生经历
  无论文正式发表
  申请结果如下:
  UC,Irvine等7个书面或者口头Offer,Columbia University等4个Admission,UIUC等5个Rejection,主动撤销(withdraw)了2个结果出得太慢的学校的入学申请。

  申请经验和教训:

  首先,好好读书,千万不要因为申请出国误了功课。我自己因为放弃保研申请出国的决定做得比较晚, 05年上半年里集中了托福考试,GRE考试,SRTP工作,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实习项目申请和大三的大量专业课,学习受到一定影响。不单单是为了好看的分数,也是为了培养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毕竟以后是要拉出去实战的,但也不要沦为只会考试的机器。其实不错的GRE、托福分数加上出色的学习成绩(虽然浙大在海外的声誉和清华北大中科大还有一定差距)基本可以保证中等学校的offer了。至于研究经历,对于工科方向的本科生来说,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接触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前沿的研究的,你在实验室好好地做一些研究性的项目,证明自己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都很出色,体现出潜力即可。顺便提醒一下,不要轻视GRE、托福考试。我自己就是大意失荆州了(这样的案例不是一个两个)。如果能考出个极具震撼力的分数对申请还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于本科学生。当然这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GRE考试。相信大家基础都不错,所以主要取决于投入的时间。

  此外,最好能够利用各种交流学生和实习生项目去国外学习一下发达国家是怎么做研究的,开拓眼界,即使以后不留学也非常有益的。尤其是过去正式读书那学分的那类,不可否认国外名校的GPA比浙大的认可度高很多。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最好去网络图形组,可视化计算组,网络搜索与数据挖掘组,网络多媒体组等最出色的研究组,做长时间的(可能的话半年左右)访问学生。他们做的研究都是世界最前沿的,国际影响力很大,跨国交流合作也多,对申请非常有利。不过请记住,做研究是相当耗时间和精力的,即使你的实力相当强。而且研究是探索性的东西,失败很正常,对期望值要有正确的把握。补充一点,我这里写的多半是经历而不是成果,是因为自己没能做出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出来。如果能够发表若干IEEE Intl./ACM SIG系列的论文,Conference甚至Transaction,那么“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做完申请材料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而且自己的确做过一些扎实的研究,不妨试着发email跟研究方向符合的国外教授联系,阐述自己的申请理由,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你。教授们都非常忙,草率回信,客套回信,不及时回信甚至不回信也属正常,绝大部分教授会看每一封信,当然大部分是扫一眼,所以email的内容得体现出个人特点,不要太大众化了,也不要故意标新立异。把握好心态,忌讳急躁,注意用词分寸,email的语气和礼貌可能会影响该教授对大陆学生的整体看法(生意不成人意在嘛);写信给对方学校的文职人员也是如此。最后阶段可以改用电话联系,最好预约一下,直接打过去很失礼,会打断教授手上的工作。面试要认真准备,一些就是电话考试,另一些只是跟你聊天,口语不好的一定要多练习。一旦拿到比较喜欢的offer后,就马上可以把自己不太可能去的其他学校的入学申请撤销好把机会留给其他申请者。再则就是不能轻言放弃,4月15日(美国高校规定的第一轮录取截至日期)之后还是有很多机会的,申请七月份还有发offer的。即使申请失败,可以选择明年从头再来,也可以换一条路走,条条大路通罗马。

  稍微提一下选校。我做事比较谨慎,不计划马上参加工作,求稳起见,力求一定要申到学校,先出去再说,外面机会比较多。所以从Top 10的UIUC到100以后都申请了,重点定在Top30-60,一共18个。从申请结果来看定位还是比较准的。如果认识在外留学的学长可以试着咨询他们学校是近来招大陆学生情况,资助水平和科研经费。

  致谢

  感谢父母。感谢浙大,感谢支持、鼓励和帮助我的老师们。感谢微软亚洲研究院,感谢媒体通讯组的指导老师们。还有陪伴我一起走过慢慢长路的朋友们,只想大喊一声,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