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给人自然、温暖和生命的感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在全球森林资源锐减的大环境之下,欧洲的木材资源日益紧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找木材的替代品成了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竹子,由于其极短的生长周期和良好的材料性能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而中国又被誉为竹乡,所以德国包豪斯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工业设计系之间决定合作开发竹产品,这也是本次项目的由来。
中德学生将以混合小组的形式,在两校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竹材料研究及产品开发。不同于在浙大以往的项目,所有的成果将是由手工和机器劳动产生的实物成品,而非电脑模型。这一方式上的不同,使得这次交流充满了新鲜。
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由张旭生副教授带队,一行9人(学生有傅业焘、姚力宁、施妍、张艺、姚茜茜、廖毅、刘怡林和魏呈远等)于德国时间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抵达德国魏玛,入住青年旅社。11月4日,由德国老师Welf带领大体参观了包豪斯的校园,重点介绍了我们即将工作的木工房和工作室。

铁工房 Metal Workshop

陶瓷工房 Porcelain Workshop

木工房 Wood Workshop
并且这一天见到了将要共事一月的德国学生们。

周三, 在Bartels教授、Welf教师和张老师的指导下,中德学生完成了第一次Presentation。中国团主要说明了竹产品及产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德国学生对从生活中和网上搜集的竹纤维制品做了报告和分析。
为了启发同学们,Bartels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些他带来的制作精良的竹手工艺制品和木合板家具。师生之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确定了接下来两周的任务 ―― 全面的对竹制品进行材料试验。此后进行了学生之间的分组。





之后的两周和两次Presentation,都是围绕着材料试验做的。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就是了解竹子的性能――韧性、硬度、复合特性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为下一阶段的产品开发做准备。
第三周进行到了设计的环节,每组进行了大量的头脑风暴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第三次的Presentation主要是以讨论草图以及小模型方案为主,确定哪些方案是有趣并可行的。
最后一周是模型制作。这一周里每个人都把时间尽可能花在木工房里,完成自己或是小组的方案。27号最后一次Presentation,大家都呈现了自己制作的竹产品模型并陈述了idea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双方教授都对这次大家的成果非常满意。



通过本次1个月的项目设计交流活动,增进了中德两校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拓展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为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走向国际化又迈出了一步。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
2009年1月6日
中德学生将以混合小组的形式,在两校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竹材料研究及产品开发。不同于在浙大以往的项目,所有的成果将是由手工和机器劳动产生的实物成品,而非电脑模型。这一方式上的不同,使得这次交流充满了新鲜。
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由张旭生副教授带队,一行9人(学生有傅业焘、姚力宁、施妍、张艺、姚茜茜、廖毅、刘怡林和魏呈远等)于德国时间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抵达德国魏玛,入住青年旅社。11月4日,由德国老师Welf带领大体参观了包豪斯的校园,重点介绍了我们即将工作的木工房和工作室。



并且这一天见到了将要共事一月的德国学生们。

周三, 在Bartels教授、Welf教师和张老师的指导下,中德学生完成了第一次Presentation。中国团主要说明了竹产品及产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德国学生对从生活中和网上搜集的竹纤维制品做了报告和分析。
为了启发同学们,Bartels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些他带来的制作精良的竹手工艺制品和木合板家具。师生之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确定了接下来两周的任务 ―― 全面的对竹制品进行材料试验。此后进行了学生之间的分组。





之后的两周和两次Presentation,都是围绕着材料试验做的。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就是了解竹子的性能――韧性、硬度、复合特性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为下一阶段的产品开发做准备。
第三周进行到了设计的环节,每组进行了大量的头脑风暴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第三次的Presentation主要是以讨论草图以及小模型方案为主,确定哪些方案是有趣并可行的。
最后一周是模型制作。这一周里每个人都把时间尽可能花在木工房里,完成自己或是小组的方案。27号最后一次Presentation,大家都呈现了自己制作的竹产品模型并陈述了idea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双方教授都对这次大家的成果非常满意。



通过本次1个月的项目设计交流活动,增进了中德两校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拓展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为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走向国际化又迈出了一步。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
2009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