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学院研究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在校学生的思维广度,提升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认真策划、细心组织,于2013-2014年度推出计算机学院支部文化之旅系列活动,为学院学生送去人文关怀。首场活动于2013年12月举行,以校友漫画展的形式,为在校师生传达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气息。
2014年3月13日,伴随着春日暖阳,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李杨老师带领2012级硕士第一支部一同前往浙江省美术馆,参观了敦煌艺术系列展览,开启计算机学院支部文化之旅第二站。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期间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本次展览分为“丝路明珠”、“庄严佛宫”、“风雨历程”等多个模块,共展出敦煌莫高窟复原洞窟7个、壁画临摹作品59幅、彩塑复制品10尊以及其他各类艺术珍品。其精湛的绘画雕塑技艺;深刻的艺术文化底蕴,让同学们流连忘返。
其中有几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壁画值得我们逐一细细品味。
首先是《普贤菩萨图》。图正中骑着白象神态悲悯的菩萨名叫普贤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画中他与其他仙人置身于水墨山水之间,意境深远。画面中更有趣的是,在左侧山崖上,有一位前来参拜的僧人,他的背后有一匹白马,牵马的是一位猴子模样的行者,仔细一想所绘的正是唐玄奘以及孙行者西天取经的情景。
普贤菩萨图绘于西夏时期,在《西游记》成书之前,当时民间已流传了神化的对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此图是最早一副反映取经故事的艺术作品。
另一幅名叫《九色鹿本生图》。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正是根据这幅壁画改编出了《九色鹿》的动画片。壁画讲述了被九色鹿救起的民夫答应九色鹿不泄露其所在,之后却背信弃义带着寻找九色鹿的军队包围了它。最终,民夫的丑恶行为被揭露,受惩罚而死去。故事虽然朴实,却反映出古代人民对信义的重视,也体现出佛学中“因果报应”的宗教理念。民夫的遭遇是此图所表达的一层因果,而九色鹿本身则是释迦牟尼的一个前身,他多次行善最后才修成正果,这是此图所表达的更深一层因果。此图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诚信、仁慈等多种美好品格的推崇,寓意深远,值得我们多去学习和反思。支部的同学对此图表现出浓厚兴趣,驻足良久不愿离开。
在众多敦煌壁画当中,飞天的形象已成为敦煌壁画中的代表,其双手带花而吹奏仙乐,衣裙巾带随风而飘,富有了潇洒轻盈的体态之美。但其实,飞天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最为低下的,一般只出现在敦煌壁画的边缘位置,更没有专门大幅描绘飞天的壁画。飞天之所以会被人们熟知,是因为飞天的形象设计是敦煌壁画历代画匠的心血体现。传统的菩萨形象已经被专门规则所固定,千篇一律,而飞天这样处于规则外的角色却留给了历代画师无限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笔下的飞天形象,其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有不同的特点与韵味。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与敦煌艺术演变一致的发展历史,成为了一个丰富的艺术意象。
除了上述原因,艺术家们把心血凝结在飞天形象上,更因为他们与飞天命运相似的共情。历代前往敦煌作业的各类工匠、画师其实都是用生命来铸造这份事业。敦煌地处西北条件艰苦,挖窟作画九死一生,而他们地位卑贱,就如飞天一样不会受到重视。霜月高照,人尽望乡,画师们唯有把自己的精神都寄托于笔下的壁画、刀下的雕塑、心中的菩萨、身份同样卑微却终将释放异彩的飞天之上。飞天形象乃至敦煌的壁画,正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想象、信仰以及心血的集中结晶。
这些艺术品所说的远远不止佛教文化,更告诉我们千余年前敦煌莫高窟昏暗的石窟岩壁前那些握着画笔的瘦削人影们心中的信念。参观的最后,我们在游客留言的本子上写下了我们的寄语——杭城遇敦煌,千里觅知音。在文化的洗礼中,艺术的熏陶下,大家意犹未尽、无尽感怀、追思无限。
瑞像九寻惊巨塑,飞天万态现秋毫,瞻礼涌心潮。此次人文之旅活动,不仅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气息,更促进了支部成员间的交流和联系。同学情谊在文化氛围中增进,支部活力在人文关怀中增强。计算机学院支部文化之旅系列活动仍在继续。